果业发展的“大势”

阅读次数:16173

转自:农财网葡萄通

1、果品生产的新形势

发展农村经济、增加农民收入,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果品生产持续发展,年递增率在10%以上,生产总量自1993年已跃居世界首位,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品生产大国,总产量占世界果品总产量的14%以上。

由于发展速度过快,某些树种种植面积偏大,品种配置不合理,管理水平比较低,果品单产不高,优质高档果太少。尤其近几年出现了结构性、季节性、地域性果品相对过剩,加之果品市场开拓不力、组织化程度偏低、流通渠道不畅、产后处理滞后、产业化水平低、小生产与社会化市场矛盾突出,更加剧了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严重不适应。

因此,果品生产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,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移、由单寡型向多样化进军、由小而全向特色规模型转化、由鲜食初级产品向产后贮运加工增值型发展、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约化管理型发展、由内向消费型向外向出口型过渡,即果品生产应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积极转化。

2、果品生产十大趋向

(1)树种。适当调减大宗水果,主要向发展小杂果方向转化,即落叶果树由仁果类为主(主要指苹果、梨等)向核、浆、干果类转化,并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特有的树种转化。


(2)品种。由老劣品种向新优纯、由传统大统一向地方名特优稀、由集中旺季成熟品种向早中晚排开成熟、由集中旺季供应品种向均衡供应系列化品种转化。并逐步增加设施型、加工型和鲜食加工兼用型新品种。


(3)栽培制度。由乔稀晚向矮密早、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(立体、间作、四旁、堰边、长廊、观光等)、由露地栽培向部分多种设施型栽培转化。


(4)生产管理。由传统经验型向科技型乃至高新技术型、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约精管型、由原始工艺向智能化调控转化。


(5)果品档次。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和品牌型、由中低档劣质型向高档优质型、由内销型向扩大的外销型、由长期普通混级型向特级特供特销型转化。


(6)产品供应。由传统果品供应型向鲜果超时令及反季节供应、由淡旺季大反差向周年均衡供应型、由季节鲜果简单供应向多种贮藏供应型转化。


(7)产后处理。由传统的手工处理向现代化自动流水线(分级、洗果、打蜡、烘干、包装等)处理、由古老粗放贮运向集装箱冷链化贮运、由鲜果初级产品向多类型加工增值产品转化。


(8)生态环境。由多源化学污染型(化肥、农药、除草剂、生长素等)向绿色无公害型、由病虫害单一化学防治型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型、由无机肥补充消耗型向有机质良性生态循环型果园转化。


(9)果品营销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、由单一传统经营向多元化多种经营型、由内销型向外向型、由产供销分离型向产供销一条龙、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由“龙头”带动的产业化营销方式转化。


(10)运作模式。由常规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化管理型、由分散经营型向产业化体系带动型转化。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果树生产的现状和动态,正确把握果树生产的大前景和总趋势,科学调整和优化果业生产结构,不断促进品种和质量的换代升级。


3、果树发展的几项原则

(1)市场导向原则。瞄准国内与国外、农村与城市、亚非与欧美等多类型多层次市场需求,发展与市场需求一致的树种和品种。


(2)因地制宜原则。根据果树的生物学特征,选择适宜的生态区域,逐步形成各类果树品种的相对集中产地,挖掘与开发适于当地的优势资源,建成特有的规模化果品基地。


(3)产后增值原则。强化产后处理,提升包装、分级、贮藏、加工、运输质量和档次,缩减初级产品比例,实现产后增值。


(4)产品标准原则。在合理提高单产的前提下,按照无公害、绿色食品生产规程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,重点抓好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。


(5) 适度规模原则。只有适度规模才能形成批量产口,容易实现统一规格、统一品牌和产业化经营,产生长远的效益。


(6)相对特色原则。发展果园不应盲目跟风,要注意自己的产品特点,在名优特稀新等方面做好调研和论证,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,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具有过人之处,形成特色产品,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。


葫芦岛市一诺苗木有限公司

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大台山镇(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) 电话:4000429989 手机:13504296826

辽ICP备15001723号 辽公网安备 21142102000009号

Copyright © 2016-2020 一诺苗木 版权所有